施甸县地处云南省西部,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里聚居着汉族、彝族、布朗族等13 个民族,多元文化交融共生。自 2013 年起,西安交通大学与施甸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通过选派挂职干部,实施教育支援、产业扶持等项目等,有力推动了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机械工程学院9名研究生组成“智汇施甸,同心筑梦”实践团队,于7月22日至26日,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学院设计所李宝童教授及辅导员、团委副书记孟亚云、雷杨浩老师带队。实践聚焦“教育振兴 + 产业振兴 + 文化振兴” 三位一体模式,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通过支教服务、非遗调研、科技助农等形式,助力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特色农业升级及民族文化传承,推动多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履行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从特色农业到生态产业,从文旅融合到地质科普,实践团队首先全方位探寻了施甸各代表性产业发展面貌,探寻乡村振兴密码,并依托科研项目成果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谈,共商产业增效新路径。
一、特色农业升级:科技与模式双轮驱动
(一)尚田农业:脱水蔬菜的“硬核”产业链
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生产-加工”一体化模式,是施甸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样本。走进生产基地,杀青机96℃的精准温控、高压清洗系统98%的杂质去除率、挤压设备30%以下的水分控制,构成了现代化生产的交响曲,让日均处理60吨鲜白菜成为现实。据负责人介绍,脱水白菜年出口量占总产量30%,不仅供应国内市场,更成为海军出海“口粮”,打通了“田间到蓝海”的通道。而企业流转258户农户土地、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万余元的“企业+农户”模式,更印证了特色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光照和风力影响白菜品相,机器暂时分不清‘好差’”,为产量欣喜之余,企业负责人的话点出技术痛点。这也为机械学子摆出课题——如何对不同部位、大小的白菜叶实现自适应分拣与烘干。

(二)凯禾农业:菌菇大棚的“稳农”智慧
凯禾农业的食用菌基地,则展现了产业模式创新的力量。“资产托底,保底收购”的运营模式颇具特色:企业提供菌种和技术支持,承担主要市场风险,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即使市场波动,农户收益仍有保障,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走进培育大棚,可见自动化喷淋设备自动化精准运作,层架式栽培整洁高效。菌农们有序采收木耳的场景,生动诠释了现代科技与联农带农模式的结合,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沃柑种植园:智能采摘的“田间思考”
施甸县适宜的气候条件孵化了多种特色水果产业,跨越千里送到交大师生手里的沃柑,便是典型代表。施甸县姚关镇和摆榔乡尖山村的沃柑基地,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精细管理模式,培育出梯田间、枝头上的青涩果实。

为解决沃柑采摘不便的难题,“智农榴香”团队成员重点调研了智能采摘机器人在基地的应用前景。沃柑与石榴相比,在植株密度、枝条结构、地形复杂度等方面的区别,为转化应用提出挑战,同时也为采摘机器人项目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后续,成员将凝练需求,精准提升,打通采摘机器人落地施甸的“最后一公里”。

二、生态与文旅融合:产业振兴的多元路径
张家村旅居项目: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依托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施甸县致力于打造生态康养、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居示范点,通过“旅居+农业”“旅居+文化”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实践队员走进建设中的张家社区莽索自然村的旅居项目观摩调研。

项目负责人介绍,旅居产业不仅吸引了游客和投资者,更带动了村民增收,让民族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这种文旅融合的路径,为施甸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三、地质文化赋能:特色资源的价值转化
施甸古生物化石科普展览馆
施甸县被誉为“地质宝库”,地质资源丰富。施甸县化石展览馆内5.5亿至2.2亿年前的海林檎、笔石等古生物化石,生动展现了地球生命演化史。讲解员介绍,施甸作为“全国地质文化乡”,其科研价值正逐步转化为科普旅游资源。


通过在馆内参与互动体验,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遗产、传承科学精神,同样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四、座谈交流:共商产业革新升级路径

24日下午,实践队员与施甸县政府相关领导座谈,施甸县吴关龙、张玺龙副县长出席,施甸县团县委、文旅局、教体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及“智汇施甸,同心筑梦”实践团队各指导老师、实践队员一同参会。实践成员汇报了实践调研成果,并就农业为主的产业机械化水平及技术痛点等与负责领导深入探讨,以期用专业知识为施甸产业升级贡献智慧。
施甸县是农业大县,经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各类产业发展现状,并为研究成果在当地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开辟可能。未来,团队成员将脚踏实地,持续深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