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机械工程学院2025年度奖教金获得者感言

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9日 16:04点击:

机械工程学院2025年度在校友捐赠方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设立屈何奖教金、谢友柏奖教金、张佩珂奖教金、庞度设计奖专项奖金4类奖项,共19位教职工获奖,奖励总金额22万元,有效激励了教职工投身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工作。现收集所有获奖老师感言,汇编刊发。(每类别以拼音为序)

屈何奖教金获奖者感言

姓 名:李祥明

系 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职 称:教授

籍 贯:河南周口

工作感悟:

自任教以来一直主讲两门本科生课程,在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是“教学相长”,我在教会学生如何做好科技写作与表达的同时,也让自己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给学生传授制造技术前沿内容的同时,也让自己对先进制造的认知不断更新。课堂上看到学生们顿悟的表情时,为最欣慰;我的教学工作给科研带来了多方面的正反馈。

获奖感言:

机械学院的老前辈是曾我国机械学科的泰山北斗,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他们严谨的作风、卓越的成就和精勤育人的家国情怀,为我们学院师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非常荣幸获得了今年的“屈何奖教金”,以后要把前辈的故事将给后人听,带好学生,做好科研。

姓 名:李响

系 所:设计科学与基础部件研究所

职 称:教授

籍 贯:辽宁抚顺

工作感悟:

自博士毕业以来,一直身处教学与科研一线,非常荣幸参与建设了大数据技术基础、Fault Diagnosis for Machinery等课程,为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授课。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深感责任重大,未来将持续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与价值观,立德树人,力求在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中,践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获奖感言:

由衷感谢交大机械学院为我提供了坚实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平台,感谢屈何奖教金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认可,学院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悉心扶持是我前进路上的坚强后盾!这次获得奖教金对我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传承和发扬屈院士、何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终身奋斗的优良品格和科研精神,持续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勇闯“无人区”,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

谢友柏奖教金获奖者感言

姓 名:吴玲玲

系 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职 称:副教授

籍 贯:安徽阜阳

工作感悟:

我的职业是一名大学老师,承担着为国育才、科研探索的职责。这是一份很光荣的职业,同时也需要用心付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前瞻性的眼光和奉献为先的觉悟。我从事超材料及增材制造相关领域的研究,这个领域目前处于前沿技术,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很多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变革,希望自己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探索人工智能的超材料设计和智能化增材制造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认知,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谢友柏奖教金,这份荣誉,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同时也给我增添了一份新的责任和动力。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天职,而我认为“传道”是核心。这些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们懂得爱国爱校爱师长,却往往缺乏“爱自己”的能力。感谢奖教金的肯定,感谢大家的信任。我会以这份荣誉为动力,坚守初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弥补他们人生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姓 名:万少可

系 所:设计科学与基础部件研究所

职 称:副教授

籍 贯:河南许昌

工作感悟:

2020年博士毕业入职机械工程学院以来,已经过去近6个年头,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点燃学生对未知的好奇与对创造的激情。学生们的每一步成长都让我深感责任与光荣。这份工作,是匠心与育心的结合,要求我们自身既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要有一份静待花开的耐心。我始终坚信,为国家培养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勇于创新的人才,将是我们对“西迁精神”最好的传承。

获奖感言:

衷心感谢评审委员会的认可与鼓励,感谢奖教金捐赠人谢友柏院士!感谢学院的培养与信任,感谢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与支持,也感谢每一位充满活力的学生,是你们的求知眼神赋予我不断前行的动力。这份奖励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恪尽职守,潜心教学科研,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机械工程人才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姓 名:曾亮

系 所:装备智能诊断及控制研究所

职 称:副教授

籍 贯:湖南长沙

工作感悟:

2014年留校至今,已历时11年,从坐在台下到站上讲台,从寻求指导到指导论文,角色的转换和初始的青涩仍记忆犹新。最大的感悟是,教育是知识的阶梯,更是视野和责任的传递。不管是站在讲台上面对本科生授课还是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永远的学徒。这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需保持敬畏、牢记责任。

获奖感言:

荣获谢友柏奖教金,我深感荣幸。感谢装备所的推荐、学院领导的信任、各位同事的支持,以及交大多年来对我的培养。特别感谢谢友柏院士设立此项奖教金,激励我们扎根教学、潜心育人。

张佩珂奖教金获奖者感言

姓 名:李小虎

系 所:设计科学与基础部件研究所

职 称:教授

籍 贯:江西萍乡

工作感悟:

入职以来,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努力用生动的课堂、耐心的指导,助力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向西迁老教授学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获奖感言:

感谢张佩珂奖教金的支持,感谢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这份荣誉于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今天的肯定也是我今后工作的动力,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敬业务实的精神培育英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姓 名:彭军

系 所:国际机械中心

职 称:教授

籍 贯:黑龙江牡丹江

工作感悟:

回首近年来的教学与科研之路,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从零开始建设项目课程,到见证学生们在此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企业一线,从求解课后习题到解决行业真实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收获的喜悦无与伦比。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内心的创新之火,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每当看到他们眼中因突破而闪现的光芒,我便深感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教学使命与科研兴趣相得益彰,共同面向智能制造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动力。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得了张佩珂奖教金。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与我并肩作战的教学科研团队、给予我无限信任的学院领导,以及每一位充满创造力与热情的学生。是学院提供的宝贵的科研平台,是同事们给予的帮助支持,是学生们的勤奋求知激励着我不断前行。这份奖励,是对我过去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室建设、学生科创竞赛指导、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等方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许。它将化为我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鞭策我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和西迁精神的初心,在智能制造领域深耕不辍,为培养更多能够独当一面、勇立潮头的创新领军人才而努力。

姓 名:史江海

系 所: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职 称:副教授

籍 贯:山西运城

工作感悟:

在机械学院教学科研岗工作四年以来,我深感责任与荣幸。教学不仅让我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也让我体会到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科研则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动力。学院优越的学术氛围和平台,激励我不断探索和突破。未来,我将继续努力,结合教学与科研,为学院的发展和机械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获奖感言:

荣获张佩珂奖教金,我深感荣幸。这份荣誉,是对我过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肯定,更源于学院长期以来对教师成长的悉心培育。西迁精神薪火相传,激励我扎根西部、匠心育人。未来定将这份肯定化为动力,深耕教坛、精进科研,以赤诚之心培育更多机械栋梁,为学院“双一流”建设倾尽全力,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交大荣光。

姓 名:张群明

系 所:机械工程教研室

职 称:讲师

籍 贯:陕西澄城

工作感悟:

从事工程制图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每年度承担教学工作量均在220个学时以上,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认真负责地组织设计好每一节课,生动投入地讲授好每一节课,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利用自己作为主要参与人制作的国家级线上精品课程《工程制图解读》,采用混合式教学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学生评教均在98分以上。招生宣传工作方面,一直积极参与招生工作,多次获得学校招生宣传优秀工作者奖励。2021-2022年,主要负责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的联络和宣传,宣传效果优良,机械学院获得先进集体奖励。2023-2025年受聘招办内蒙古招生专员,积极联络组织内蒙古各个片区的各项招生宣传工作,内蒙古组的招生效果一直保持在985大学排名第10位次的成绩,内蒙古组连续获得先进集体奖励,个人获得优秀工作者奖励。

获奖感言:

作为一名教师,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得到学院、老师和学生的肯定,激励我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做好学院分配的各项工作,做到更好!获得奖教金更加坚定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育才的信念,在以后的教学及各项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并且保质保量完成,更上层楼,进一步得到学院和师生的肯定。

庞度设计奖教金获奖者感言

姓 名:晁帅军

系 所:公共平台

职 称:工程师

籍 贯:陕西咸阳

工作感悟:

一晃已来校工作五年了,回想入职之初实验室建设的点滴到各类设备的不断入驻;从让人“魂牵梦绕”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到每次实验室检查整改,很是感慨!看到同学们来来往往的身影,顿然感觉自己工作意义之所在!时间的流淌有了痕迹,青春的燃烧有了温度!作为实验技术老师,平日工作琐碎而富有意义,需要用心并主动作为,才能做好科研服务工作,筑牢实验室安全底线;才能做好学院这艘大船上的螺丝钉,不辜负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得本次“庞度奖教金”,感谢学院对我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感谢老师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我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能力;以强烈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守护实验室安全,为各位老师和同学做好科研支撑服务工作,为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姓 名:陈禛怡

系 所:装备智能诊断及控制研究所

职 称:副研究员

籍 贯:陕西杨凌

工作感悟:

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三至六年里,将理解、关爱、培养与成就学生融入日常,引导他们存善念、懂感恩、锤品格、担重任,是一项看似平凡却意义深远的工程。与此同时,能与学院师生一同探研国之重器,敬畏自然、忠于科学、服务工程、教学相长、协同攻关,既是一份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不断成长、收获快乐的源泉。

获奖感言:

2025年9月,是我在母校和机械学院学习与工作整满二十年的日子。回首这段岁月,母校、学院和老师们不仅教会我知识与科研的方法,更指引我逐步成长为一名立德树人的学生导师;尤为重要的是,塑造了我成为一位以善为怀、以诚立业、以信处事、感恩待人的科研教育工作者。我由衷感谢母校、学院以及前辈老师们的悉心培养、无私指导与持续支持。未来,我将永怀感恩,不负韶华,持续探索,恪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神圣职责,不负所托。

姓 名:李东阳

系 所:院机关

职 称:讲师

籍 贯:陕西宝鸡

工作感悟:

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以来,最深的体悟是坚持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辅导员的工作是准确把握思政工作规律,是用思政点亮理想灯塔。立德树人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把价值观引领融入每一次谈心谈话,把使命担当教育嵌入每一场实践活动。未来,我仍会坚守初心,以微光之力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助力他们成长为可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践行“为国铸器、智造未来”的机械使命。

获奖感言:

有幸荣获“庞度设计奖教金”这份殊荣,首先要感谢学院党委的栽培、学院领导老师的支持,感谢每一位学生的信任,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学院党委对研究生工作的支持,是对所有扎根思政一线辅导员的认可。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我会继续以“服务学生”为核心,深耕研究生思政教育,在思政引领中融入价值塑造,在日常管理中传递人文关怀,始终把“立德树人”的使命扛在肩上,不辜负学院党委的信任与嘱托。

姓 名:邱卉

系 所:设计科学与基础部件研究所

职 称:系所秘书

籍 贯:吉林

工作感悟:

自从2018年担任系所秘书以来,一直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始终秉持着“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观点去完成工作。回望系所秘书的工作历程,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满是脚踏实地的收获。未来,我会继续在这份平凡的岗位上,以更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件小事,以更真诚的心态做好每一次服务,在坚守中积累,在成长中前行,让“秘书”这份工作,绽放出属于它的独特光芒。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获得此次奖教金,感谢领导们的信任与指引,谢谢老师们的包容与配合。这份荣誉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奖励,更是对系所秘书这份“幕后工作”的认可,未来我将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师生做好服务,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姓 名:曲佳祎

系 所:国际机械中心

职 称:系所秘书

籍 贯:山东

工作感悟:

在系所秘书的岗位上工作这些年,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一座“桥梁”。每天处理的学生疑问、报销、通知传达,看似是琐碎的齿轮,实则连接着学院的平稳运行与师生的教学科研。最大的感悟是,这份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细致,更是温度。当耐心解答完一位老教授的系统操作问题,看到他舒展的眉头;当高效协调好一场重要答辩,收获学生一句真诚的“谢谢老师”——这些瞬间的温暖,远超过事务本身的成就感。我深知,我的工作舞台不在讲台,但能守护好讲台下的井然有序,让师生们安心地追求知识与真理,便是这份平凡岗位最不平凡的价值。它让我懂得了,真正的服务,是于无声处提供支撑,于细节中传递关怀。

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学院授予我这份珍贵的奖教金,此刻我心中充满感激。这份荣誉首先源于学院领导的悉心培养与支持。特别要感谢各位领导,不仅在工作中给予我们信任与指导,更在思想上引领我们成长,在生活中给予关怀,为我们创造了温暖而充满支持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感谢系里所有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和可爱的师生们,是大家的理解与协作,让我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作为一名系所秘书,我深知岗位的责任就是服务与连接。这份奖励是对我们整个行政服务团队的肯定,它将激励我继续秉持服务初心,以更饱满的热情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姓 名:王家欢

系 所:公共平台

职 称:工程师

籍 贯:河南郑州

工作感悟:

作为实验室管理及科研服务工作人员,我始终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实验室安全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细心负责、积极响应,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处理问题情况;科研支撑需要服务人员善于沟通、持续学习,了解科研协助需求并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有效支持。这些不仅是对硬技术的要求,更是对软实力的考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获奖感言:

感谢捐赠方及评定专家对本人在过去工作中的肯定,此次获奖将激励我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努力。感谢学院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感谢公共平台的实验技术老师们的互相帮助,感谢医工交叉研究所师生对本人工作上的支持和肯定,今后工作中我将带着这份荣誉、继续以服务与支持为己任,再接再厉,创造更大的价值。

姓 名:徐晓娜

系 所:院机关

职 称:职员

籍 贯:山东临沂

工作感悟:

自2018年7月加入学院以来,我先后担任装备所秘书、外事秘书、行政秘书及人事秘书,始终以“精细化服务、创新型管理”为核心理念。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恪守“服从领导、服务师生”的工作原则,将任务做细做实,把工作做新做精。在工作中,通过系统性反思和总结优化服务流程,为学院师生提供更高效、更贴心的行政支持。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这份热忱,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获奖感言:

荣获“庞度设计奖教金”,我深感荣幸。感谢捐赠方,感谢院领导的悉心指导,以及同事们始终如一的鼎力相助。这份奖项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期许。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工作,为学院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学院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姓 名:尹磊

系 所: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职 称:副研究员

籍 贯:安徽

工作感悟:

15年加入,至今在协同中心工作已满十年。十年来,很庆幸自己坚持只做一件事情:与交大光栅共同成长。伴随交大光栅创始初期首套制造装备研制、首套光栅产品开发、首套产品装机验证,到今天初步形成成套技术链条体系的全过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的应用需求,希望能为国产高性能光栅的研制和产业化做更多工作。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和学院的关心和培养,感谢团队一直以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光栅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实践工作中。感谢基金会对我近年来科研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未来在国产高性能光栅与跨尺度计量领域的持续研究工作中,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出更多贡献。

姓 名:张海霞

系 所: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职 称:工程师

籍 贯:陕西榆林

工作感悟:

车辆专业2009年恢复,我是2014年来到中心工作,一来就赶上15版大纲的修订,后面有经历了多次课程的拆解整合、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驾驶等等,一系列车辆专业新元素的出现,实验教学也不得不更新内容。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辆领域的技术跑得太快,我们一线教学根本慢不了。AI的浪潮让我不止一次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倍感压力,但也就是这份“赶不上就落后”的压力,推着我往前走,更成为了更新实验课程和提升教学能力的契机。

获奖感言:

入校工作转眼11年了,从同学变成了老师,从跟着老师学变成给同学们教,这个看似漫长的身份转变,回想起来全是实验室里的点点滴滴。首先要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从“学”到“教”的成长平台,感谢身边前辈老师的耐心帮带、感谢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更要感谢每一届学生——是你们的好奇与较真,推着我不敢停下学习的脚步,也让我慢慢读懂“老师”这两个字的重量。今天拿到这份奖教金,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不如说是对我们一线实验教学人的肯定。往后我依旧会扎根实验教学一线,把技术教得更实,把学生带得更细,不辜负“老师”这个身份,也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肯定。

姓 名:张会杰

系 所: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职 称:高级工程师

籍 贯:河南睢县

工作感悟:

作为一名服务于科研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自入职以来,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投身在服务工作、实验教学以及科研中。在实验等工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这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技术迭代升级速度加快等特点,给我们辅助科研实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创造新业绩。

获奖感言:

这次能够获得奖教金,感到非常荣幸,是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对我工作的认可和鼓励。感谢奖教金捐助人的资助,也感谢学院领导、协同中心领导以及团队老师们对我的帮助、认可和鼓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立足本职、做好科研辅助工作,更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自身能力培养,包括但不局限于实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等方面,为创新港实验平台、西交大-通用技术联合研究院实验平台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