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设有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3个本科专业,同时支持钱学森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越杰计划、强基计划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留学生、西交米兰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教学。建有“机械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秉持“求真务实、成就卓越”的育人理念,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形成“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特色。近十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共4项。
2012-2024年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证书
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举措、特色和亮点工作有:
一、思政引领,深化人才培养价值内涵
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加以系统谋划,并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为抓手,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的价值引领,夯筑为党育人的思想基石。
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内容体系,并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对课程思政重点、难点的研究力度,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本科)1门,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1 个(机械工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本科课27门。教师多次在相关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刘金鑫荣获 2024 年西部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特等奖;李宝童、曹宏瑞、权双璐等先后在学校课程思政“百名教师大练兵”中获特等奖、一等奖。
刘金鑫教授获2024年西部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特等奖
二、培基固本,锚定教育教学核心要素
学院聚焦教育教学核心要素,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教师培养、一流课程和高水平教材建设。
共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实现当时本科专业的全覆盖。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涵盖线下、线上、虚拟仿真、实践等类别。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门。
机械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列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类别 |
入选年份 |
1 |
机械设计基础 |
徐亮 |
线上 |
2017 |
2 |
基于智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作业轨迹与过程仿真实验 |
李晶 |
虚拟仿真 |
2018 |
3 |
CDIO项目实践 |
段玉岗 |
社会实践 |
2019 |
4 |
系统设计创新与机器人实践 |
朱爱斌 |
线上 |
2019 |
5 |
工程制图解读 |
续丹 |
线上 |
2023 |
6 |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
张琦 |
线上 |
2023 |
7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
陈花玲 |
线下 |
2019 |
8 |
数控技术 |
梅雪松 |
线下 |
2023 |
9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赵万华 |
线下 |
2023 |
针对新时期教材建设要求,制定《机械学院高水平教材建设方案》,以人事改革为切入点和主要抓手,从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职责和绩效分配等方面,对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进行政策引导。“十四五”期间主编出版教材 24 本。2 本教材入选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5本教材获推参评“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卢秉恒院士和雷亚国、江平宇等领军学者参加国家战略新兴领域教材编写。卢秉恒院士主编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 4 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标志着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和新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教学探索与改革。“AI 赋能 的智能制造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案例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全国仅32 项)。牵头机械工程专业垂直大模型研究与开发校级重大教改项目,6门课程获批学校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智课”)试点课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成绩喜人。李宝童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赛道正高组一等奖;黄科团队获该赛事产教融合赛道二等奖。在首届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中,乔百杰等荣获本科生组特等奖(全国仅2 项)。近5年,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或案例开发比赛中累计获奖 21 项。
乔百杰教授团队获首届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本科生组(体系类)特等奖
三、因时而动,抢抓传统专业转型机遇
学院从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起步,围绕智能制造对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及对策,以及传统机械类专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建设,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专家参加国家人社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研制,开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系列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源,多次承担面向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培训任务。在此过程中,逐步清晰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建设重点和建设路径。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证书(优秀)
从2019 年起,学院联合钱学森学院开启智能制造方向工 科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2020年,正式申请并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依托未来技术学院,创设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方向,打造贯通本硕博的项目制课程体系;2022年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正式招生。至此,形成面向不同培养对象、各具特色的西安交大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持续建设“数智化”智能 制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成果入选 2023 年中国高教学会“校企协同双百计划”优秀案例,并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四、产出导向,重塑专业教育质量体系
作为学院主干专业的机械工程专业,在十多年前即开启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重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探索实践。2011年,在中国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考察过程中,机械 工程专业首次接受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现场考查,美国ABET协会副主席全程观测;2017年,机械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2021年,车辆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当前,机械工程专业正在准备第三轮认证,并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委托,承担以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改革为核心的改革试点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认证证书
在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学院接受并实践了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模式与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制定(修订)了多个制度文件,建设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机械工程专业认证保持期内,强化了一系列面向学生学习产出的制度建设,并以落实课程负责人职责、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和质量评价能力。下一步,学院将继续以制度建设为牵引,着力强化质量文化的“五自”(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内涵,充分发挥质量文化对于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五、机制牵引,打造赛教一体创新生态
学院较早在本科生培养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面 向大二至大三学年学生开设“CDIO 项目实践”必修课程。2013 年起尝试将 CDIO 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科创竞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课程—项目—双创”的融合与联动机制。
在“以赛教融合,以赛代练,以赛促教”理念的指引下, 近5年,机械学子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60余项, 持续保持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的“标杆”地位(一等奖数量和国奖总数连续五届全国第一)。同时依托特色科研方向,积极开辟 VEX 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国际赛道。在中国 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等高水平竞赛的引导下,涌现出优艾智合机器人 CEO 张朝辉等创业英雄。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教育部阶段性评估中获评优秀建设案例(全校唯一)。
第11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2024年全国大学生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大赛
学院高度重视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调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应用,积极打造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通的育人生态。来先后与秦创原沣东产业园及数十家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持续优化毕业设计题目设置、分类考核要求和组织评价方式,启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面向企业发榜征题,着力引导毕业设计向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