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教研室成立于2018年,旨在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在加强本科/研究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基础理论的科研深化与工程应用。教研室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教研室名师云集,打造有机械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同时承担多项、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多个知名企业开展了成果转化与技术落地。
课程教学:
在本科教学方面教研室长期承担了全校机械类基础课程,听课学生覆盖了全校机械、能动、化工、人居等多个学院。教研室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技术、制造执行系统技术、CAD/CAE/CAM/NC综合实验、工业设计与实践、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现代机器人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制造工程基础(双语)、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理论与构造、造型、工业社会学、产品设计等课程。其中包括了机械工程制图国家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国家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教研室长期承担了研究生课程面向制造工程的智能计算方法、有限元方法及CAE软件应用、监测诊断理论与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建模仿真与相似原理、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元件、机器人控制、现代控制工程、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为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机器人学、机电系统控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成果:
教研室编写出版的教材和专著50余部,其中获奖教材20余项。承担和完成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十余项。机械制图教学团队多次被评为校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研究室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国赛一等奖、二等奖十余项、省赛一等奖、二等奖二十余项。
研究方向:
教研室包括四大研究方向与特色:
1)润滑理论及轴承——以军用、民用轴承及其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开拓了滚动/滑动轴承设计理论与软件开发、转子动力学理论/方法及其在复杂旋转机械中的应用、轴承多参量在线无损检测技术与产品研发、高性能轴承综合试验技术等研究方向,并开发了相应的分析软件、产品、以及试验平台。团队成员包括:刘恒教授、戚社苗副教授、刘意副教授等。
2)机器人智能控制与复杂零件精密激光加工——其中机器人智能控制以企业或行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需求为出发点,重点解决机器人在企业或行业中的系统集成和技术开发等应用问题,如加油机器人、果实采摘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等,主要涉及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内容;复杂零件精密激光加工以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中的复杂零件叶片上气膜冷却孔的激光加工为对象,研究带热障涂层的大深径比、高孔型精度微孔的加工特性、激光调控参数及加工工艺等问题。团队成员包括:董霞副教授、孙挪刚讲师等。
3)网络化智能制造与服务系统工程——以装备/机器人、产线、工厂及其供应链为对象,依托嵌入式Web系统和感知网络等硬件,融合各类大、小AI模型算法,通过研发新一代工业智能软件,实现工业互联网环境下软/硬件集成驱动制造与服务运行管控优化。团队成员包括:江平宇教授、杨茂林助理教授、李青宗助理教授等。
4)智能计算设计与优化——以产品设计本源问题为对象,在凝练产品设计方法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将产品形状生成、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多场工程分析、拓扑优化等与各类先进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相融合,创建智能与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并开发相应的智能设计软件,实现计算机支持的交互式智能设计。团队成员包括:江平宇教授、杨茂林助理教授等。
科研成果:
教研室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承担的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级科研计划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共1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0余篇,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7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






国际交流:
教研室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国际交流,积极参与或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外的国际会议以及国外教学方法学习、交流,并邀请国外大学和企业专家教授来华交流,与英国Cardiff大学、Brunel大学,德国Bochum大学、Chemnitz大学,加拿大Calgray大学、Alberta大学,芬兰Vaasa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长期保持学术交流与合作。






联系我们
(1)兴庆校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西二楼(机械工程学院),邮箱:1019402621@qq.com(何老师)
(2)曲江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曲江校区西五楼北楼B219,邮箱:maolin@xjtu.edu.cn(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