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情怀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往事 > 机械情怀 > 正文

“太阳”牌锅巴发明人李照森:我是交大的另类

发布时间:2013-01-17 点击数:

谭宏彦

2011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锻压56级校友毕业50周年聚会。午宴上,一位举杯高唱《潇洒走一回》的老校友在调动起全场气氛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虽头发花白,但身着一件时尚的粉色Polo衬衣,体形干练,通身散发的豪情让他很是与众不同。同桌的冯光瑜学长告诉我:“他就是发明“太阳”牌锅巴的李照森,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太阳”牌锅巴的故事

1984年,西安宝石轴承厂更名为西安旅游食品厂。这年12月,担任技术副厂长的李照森被提拔为厂长,开始全面负责企业的管理。一天,陪客人去西安饭庄吃饭的他看见牌子上写着“锅巴美肴”这道菜名,心里装着企业的项目,对食品就有一种本能的敏感:锅巴不是菜,是粮食,来个尝尝吧。去了三次,终于吃上了,有一种油炸过的非常特殊的米香味,直觉告诉李照森这东西有特色,当时市场正好空缺。于是,这一尝,使他的人生也就和锅巴结下了缘分。

锅巴一经面市,就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迅速形成了一股“太阳”旋风,销量成倍增长。“锅巴”一词虽然不是李照森的专利,但人们知道并喜爱上这种小食品却始于李照森。1988年,随着地毯式的广告推广战略,太阳锅巴迅速在陕西及全国各大城市风靡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一个产自西北的大众休闲食品。让锅巴进入工业化生产,化腐朽为神奇,李照森成为当之无愧的“锅巴之父”。

太阳锅巴的迅速走俏,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使李照森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作为食品企业,迅速扩张是站稳脚跟的必经之路。扩张需要资金,而企业里的钱不够用。如果打报告上生产线,一两千万的投资等批下来至少也要一、两年的时间,但市场不等人。李照森采取了发展联合的办法,把其他单位的包括个人的资金、乡镇企业的、农民的钱集中起来,从原来的37万资金发展到了1500万左右。施行和农村联合生产的方式,企业给技术,派人把技术关,用“太阳”的牌子,销售由太阳公司管。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发展。当年,这一方法成为媒体争相标榜的发展之路。

然而,也正是这一扩张方式成了太阳锅巴逐渐没落的导火索。由于一味追求生产数量扩大规模,产生了“近视营销”的症状,放松了产品质量的控制。同时,也由于锅巴容易仿制,市场上假冒的太阳锅巴铺天盖地,整整有三年时间,李照森不得不抽出主要精力和人力去专门对付这些冒牌“锅巴游击队”。与此同时,产品生产过剩、劣质锅巴的涌入,迫使太阳锅巴陷入价格大战,结果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商业网络,市场地位也受到了极大冲击。

1999年,已到退休年龄的李照森从“太阳”的圣坛上走下,他却并没有从此“淡出江湖”。他有太多的遗憾,但也有更多的梦想!

“搪瓷厂里的高才生”

1961年,经过在交通大学五年的学习,李照森被分配到了西安市轻工业局,但具体能到哪里去,管人事的干部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笑话,干部问:“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机压。” “哦,你们交大还有养鸡养鸭的专业啊!”当时的李照森对自己能到哪儿去心知肚明:与机械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对口的只有西安市人民搪瓷厂和自行车厂,前者是红旗厂明星企业,刘少奇主席和朱德委员长都来视察过,当然是首选。在知识分子是稀缺资源的年代,交大毕业的高才生李照森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明星企业明星般的欢迎,成了众所周知的“搪瓷厂里的高才生”。

记忆里,这一干就是七年的工作似乎可以用两个词概括:无所事事和苦闷。当时的搪瓷技术源于日本,由上海最先引入,再辐射到全国,工人们对这种已经成型的技术从熟练而生单调感,没有新东西,不需要创新。在基层锻炼一年后,李照森被提拔到技术科,领导布置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准备技术资料,要画出尺寸从14—60cm各种大小脸盆的图纸。李照森按部就班的画了一阵图纸后,觉得这样做真是乏味又迂笨,于是他列出一个表,标明尺寸变化的规律,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这个创新终于把他从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中解救了出来。当时搪瓷行业的人都知道,四川大学的某人根据化学原理搞出了一个瓷釉配方,被奉为至宝也是行业秘密,但凡生产技术方面出了问题,大家总是找瓷釉的问题,却从没人考虑到内模铁皮也会有问题,全国的搪瓷厂就没有专门研究内模冲压技术的。针对忽视铁皮的薄弱环节,李照森从苏联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相关技术,并把俄文翻译出来想为行业做点贡献。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工厂的其它诸多问题。

不能改变环境也不愿适应环境的年轻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走”为上策,但调动的努力失败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李照森开始寻找人生的突破口。经分析,他决定通过技术才能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厂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那个叫李照森的大学生在捣鼓收音机,不但把它拆了能装好,还能让有毛病的重新发出呜哩哇啦的声音。李照森的计划成功了,他的才能终于引起了厂里某些人的注意,给宣传干事修好收音机、将德国进口相机的闪光灯脉冲复原两件事更是让他声名远播,美誉度大增,大家开始对这个“大学生”刮目相看了。

“宁当鸡头不为凤尾”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搪瓷厂的人事干部受命组建新的原子笔厂,对技术干部求贤若渴的新厂长首先想到了大学生能人李照森。出于对政治运动的清醒认识,当时的李照森正把主要精力用于照顾一对双胞胎孩子。面对新的机会,他毫不犹豫的以“宁当鸡头不为凤尾”的精神抓住了梦想,舍弃“明星”的光环与荣誉,到了只有20人的新厂。正是这种信念,造就了李照森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新厂成立不久,发现原子笔的销量不大,科技含量也有限,于是决定转型生产手表用宝石轴承。

当上“鸡头”的李照森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舞台,同时也有了更大的责任。到上海学习宝石技术的李照森受到了傲慢的冷待,但他并不气馁,自己下到车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善于学习钻研的他终于学会了宝石制造过程的全部70多道工艺。技术问题刚解决,资金问题又接踵而至,李照森启用了两套解决方案:一是买车床加工铸铁后再卖给搪瓷厂;二是自己生产宝石节约成本。第一条路很快走通了,第二条路却是困难重重。到南京钟表材料厂考查后才知道:光每吨宝石的材料成本就需108万!面对天价,李照森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决定自己生产宝石!从改造电源、电解槽到整流器……生产宝石的一套设备全部自己做。经过一年多艰苦的摸索和试验,第二年终于快要把宝石做出来了,但这时候手表轴承用宝石却跌到了1200元/公斤。指望卖宝石养活厂子的美好愿望落空了。以变图存的李照森马上决定改进技术生产石英坩埚,当时每个石英坩埚的价钱是1200元,而他们每天就能生产30个。就是靠着这笔不菲的收入,用销售坩埚的钱养活宝石厂度过了四年的艰难岁月。1984年,随着电子手表的出现,机械手表市场受到强烈冲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手表的“钻”——也就是宝石轴承,从1角4分一粒降到5分钱一粒,经营状况日益恶化,宝石轴承厂又面临转型的命运。于是有了前面一系列关于“太阳”牌锅巴的故事。

“我是交大的另类”

2002年,李照森的事迹被美国最大的华人报纸《纽约世界周刊》报道,一位美国客商为他的传奇经历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几经辗转联系上李照森,表示要购买他的专利,被拒绝后,这位执著的美国商人又要求与他合作生产。2003年5月,第一笔预付资金从美国汇到了李照森的账户上,合计人民币300多万元。李照森的传奇经历被《当代经理人》报道后,又有一位美国投资商为李照森的新企业注入了600万元人民币。由于有了外资的注入,李照森新创办的浩然食品公司也就更名为“瑞可维(西安)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李照森正致力研发生产猪皮、猪骨的相关产品。李照森说,如果条件成熟,他还将恢复“阿香婆”香辣酱的生产——早在1995年,李照森的“阿香婆”就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是交大的另类——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同学们对我的看法”,在西安市郊的一个新兴工业园区内,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这样评价自己。

作为传统的工科院校,在把“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作为办学目标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成千上万做技术的技术人员是不足为奇的,他们遵循着“上大学→进单位→退休”这条早就被规划好了的道路波澜不惊的描画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李照森无疑是他们中的另类。“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学习过程。从适应环境再到改造环境,就必需要有创造性。”这也正是李照森五十年来的人生写照。有胆识抓住机会改变命运,能创造性的适应每一次改变,事业的几次转型都映证了李照森敢为人先、富有创造性的特点。

面对教育现状和人们的传统认识,李照森说:“我永远都在反省自己,看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也许人们会认为我一生东奔西突的形象有悖于传统的教育结果,但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价值,也过的很开心。我最大的骄傲就是自己的‘不安分’”。虽然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培养精英依然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精英教育需要做到两点: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二要教给学生做人的知识。创造性根源于大学里的基础课,只要基础打好了,就能通过学习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人也才会随机遇、条件的不同来调整自己,有了发散性发展的可能。每个社会性的人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获得人缘支持成就人生和事业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话题,大学往往重课本知识传授而轻人学的教育,这是目前大学教育最需要改进的方面。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李照森一直滔滔不绝,“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跃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迥异于工科生的讷于言。但从他的身上,我还是看到了交大人的影子:谈起技术就兴致盎然,丝丝入扣。整个交谈,老人一直讲普通话,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这点无不体现了他勇于改变自我的精神。看着秋阳下厂区里三五成群的80后工人,我不由得又对这位古稀老人多了一份敬意,本该是颐养天年的他还事必躬亲的与工人同吃同住在一起,正是这种创业者的勇气和豪迈使得他的人生如此与众不同!

“永远比别人要求的做的更好”是李照森从青年时代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从高中时候起,他就有打瞌睡的习惯,为此没少受误解和批判,也曾四处求医问药,最后都不了了之。几十年过去了,李照森终于明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但从不瞌睡,而且都是聚精会神。奇特的习性,总是附着在特别的灵魂上。和李照森在一起,随时都会被他的激情和独特魅力所感染,这个和“太阳”结缘的人,自己也像太阳一样总是给人以温暖、活力和希望。

李照森: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锻压专业。曾在西安市人民搪瓷厂、西安市宝石轴承厂工作。发明了“太阳牌”锅巴,曾任太阳食品厂厂长。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     站点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