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师名录 > 按姓名首字母检索 > E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3年起试点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被列为首批试点单位。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该项目立项名单,机械工程学院推荐的曹佳辉、李新志2名博士研究生获得该项目资助,资助经费30万元/人。

项目负责人:曹佳辉

曹佳辉,航空发动机研究所2022级博士生,师从杨志勃教授。研究生期间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叶端定时测量和欠采样信号处理相关研究。其面向航发叶片测振特殊需求,克服外国技术水土不服,聚焦低介入叶端定时,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15篇,均发表于IEEE TIM/TIE,MSSP,JSV,IJMS等领域权威期刊。以学生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美国专利1项。曾获陕西高等学校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为奖学金、学术之星等荣誉。本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机械状态长期监测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传统等间隔高速率采样导致的数据传输、储存、分析难题,开展机械振动压缩与信号重构研究,受博士论文研究启发,拟利用数论中“互质”探索一般非均匀、欠采样信号恢复机制、借助工程中的“延迟”提供压缩信号重构所需的信息,形成新采样框架下的信号采样与重构理论与方法,并最终与现有压缩感知集成形成测试能力,从理论、方法、集成三个方面支持机械振动信号的高效采集与分析。

项目负责人:李新志

李新志,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2022级博士生,导师为黄科教授和方学伟副教授。依托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近年来一直在开展“轻质高强镁合金增材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电弧熔丝增材制造大型薄壁异形镁合金构件的微观组织、冶金缺陷、应力变形的三维整体调控,为高端装备领域关键构件的成形制造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Int. J. Mach. Tools Manuf.、Int. J. Extreme Manuf.、Addit. Manuf.、J. Mater. Sci. Technol.、Virtual Phys. Prototy.、J. Magn. Alloy.等金属成形制造领域的Top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7篇中科院一区论文(影响因子均>1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镁材料优秀博士生、NSK机械工程学优秀论文成果奖等荣誉称号,并主持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本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基于高端装备领域对轻质高性能镁稀土合金大型薄壁构件的需求,以攻克电弧增材构件的非均匀组织、冶金缺陷及应力变形等瓶颈问题为出发点,开展薄壁异形镁合金构件层间超声滚压辅助电弧增材及形性调控机理的研究,有望突破组织均匀化、缺陷在线闭合及残余应力调控难题,实现电弧增材薄壁异形镁合金构件的形性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着力选拔一批研有余力、基础扎实,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资助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学基金项目,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学科交叉研究,给予他们更多挑大梁的机会,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实施,通过博士生个人申请、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组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资助项目。

该类项目的成功获批是对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为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优秀博士生申报、获批后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学院将多措并举,通过优选校级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由探索类项目(学生类),早挖掘、早培育,争取在该类基金项目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储备人才力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     站点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